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成都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府城大道西段505号仁和新城写字楼A座21楼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西部北斗产业园6栋1单元701

联系方式:

13688080803(微信同号)    028-85327786

COPYRIGHT© 2018  中地云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9006206号

NEWS

新闻中心

“新时代国土空间治理与绿色发展高端论坛”5月在成都隆重召开

作者:
来源:
2022/04/02 14:56
浏览量
【摘要】: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 “十四五”规划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研究和破解新时期我国国土空间治理发展中的各种难点、热点问题,积极推动各地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修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自然资源大数据建设等工作顺利开展,由四川省地理信息产业协会主办、中地云智慧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新时期国土空间治理与绿色发展高端论坛”5月22日在成都世外桃源大酒店隆重召开。

自然资源部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规划所研究员、副所长   强真   主持论坛

       本次论坛围绕国土空间治理与绿色发展主题,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自然资源部、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中国国土经济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的一批知名专家教授分别以国土空间治理的逻辑与探索、支撑国土空间规划决策的双评价技术、碳中和与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国土空间规划立法进展、新时代国土空间综合治理的思考、区域性国土空间规划探索——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中尺度土地类型表达与应用探究为题进行了主旨发言,来自成都市的刘立专家在论坛大会上详细介绍了由成都市国土规划地籍事务中心和中地云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承担完成的成都市环城生态区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实施方案成果。

论坛现场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生态修复处处长  单鑫  致辞

论坛主办单位    四川省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开君  致辞 

论坛承办单位     中地云智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魏坤山  致辞

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二级研究员   郧文聚  发言 

南京大学教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李满春  发言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  赵永革  发言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院长   张圣海  发言 

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土地规划所所长  贾克敬  发言

南京大学教授、长江学者  黄贤金   直播连线发言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郝晋珉  发言

自然资源部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规划所研究员、副所长  强真   发言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生态修复处处长  单鑫  发言

成都市国土规划地籍事务中心注册城乡规划师 刘立  发言

自然资源部第六地形测量队地理国情监测中心副主任  薛鹏   发言

       本次论坛由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作指导,同时得到四川农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西南民族大学建筑学院、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等高等院校和四川省国土科学技术研究院、四川省国土整治中心、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宣传教育中心、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成都市国土规划地籍事务中心的大力支持。论坛采用现场和远程主讲+线上直播的形式,受到行业内外广泛关注。来自四川省各级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和相关单位的500多名领导、技术人员和行业从业人员出席了该论坛,另有10000多人通过腾讯视频在线收看论坛直播。这次论坛的召开,有助于推动目前正在开展的国土空间规划等自然资源工作,进一步提升新时期自然资源工作水平。

 

附:发言专家介绍

1、赵永革                             

博士,注册城乡规划师,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原联合国民事官员(城市规划)。

发言题目:国土空间规划立法有关进展

2、郧文聚

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二级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工程技术专家,自然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主任,自然资源部土地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主任,耕地保护全国科普基地、自然资源部科普基地负责人,中国科协、自然资源部、中国土地学会首席科学传播专家。曾任《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编制技术组组长,“十二五”和“十三五”《全国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技术组组长,《全国国土规划纲要》专家组成员。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20多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0项,发表论文300多篇。

发言题目:国土空间治理的逻辑与探索

3、贾克敬

研究员,现任自然资源部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规划所所长,全国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国土空间规划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土地学会规划分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审查专家组成员。先后主持编制多个区域、省、市、县土地利用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作为核心专家参与《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研究编制工作,牵头起草《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要求》(试行)等多个技术标准。目前,作为核心专家参与《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编制及双评价技术指南等多个技术标准制定。在核心期刊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四部,获得六项省部级科技奖。

发言题目:支撑国土空间规划决策的双评价技术

4、强真(主持人)

研究员,自然资源部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编写组成员,全国国土规划纲要专家、执笔人,主持并参与原国土资源部10余省国土规划编制工作,现担任6市7县国土空间规划技术负责人,从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土地综合整治技术研究,获得自然资源部科学技术奖4次,发表文章30余篇。

发言题目:新时代国土空间综合治理的思考

5、李满春

教授,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国家2011计划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管委会副主任,江苏省地理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从事地理信息技术与国土空间规划交叉创新研究,是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编制专家,中国土地学会常务理事兼规划分会副理事长、学术工委会副主任,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海洋时空信息工委会主任,中国测绘学会理事。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发表论文400多篇。获得国家级科技与教学成果奖二等奖4项、部省级一等奖10项。

国家教学名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江苏省333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是教育部创新团队和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

发言题目:中尺度土地类型表达与应用探究

6、郝晋珉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土地利用规划、农业区域发展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完成“黄淮海粮食主产区新农村建设技术集成与示范” “农田修复与土地整理关键技术与示范”“三大经济区与睦边扶贫区基本农田建设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多项国家科技攻关、支撑计划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农业部科技进步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等科技奖励多项。担任中国土地学会理事,土地规划分会、土地整治分会副主任。出版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

发言题目:乡村国土空间重构与综合整治

7、黄贤金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2014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详细规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土地利用与政策、自然资源及管理、国土空间规划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课题、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专项及国际合作等项目1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或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等奖10项。在《Science Advances》、《Land Use Policy》、《Cities》、《地理学报》、《中国土地科学》、《自然资源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发表文章150余篇。合作出版《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长江流域资源环境与绿色发展》等著作及教材10余部。

发言题目:碳中和与国土空间格局优化

8、张圣海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注册城市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山地城乡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四川省遂宁市城市规划和建设学会、遂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规划顾问。

长期从事城市规划工作,主持完成了多项重大规划项目,目前负责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规划,西藏自治区、重庆市、乌鲁木齐市等国土空间规划、重庆主城区“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工程设计等项目。并参与了《成渝城市群空间发展态势研究》、《统筹沿江城市防洪排涝和城市建设的机制研究》等多个课题。参与的《京津冀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8-2020)》、《海口市“多规合一”总体规划》、《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等项目分别获得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二、三等奖。

发言题目:区域性国土空间规划探索——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

9、刘立

现任成都市国土规划地籍事务中心国土资源管理工程师,注册城乡规划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先后任职于广州市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中心、成都市国土规划地籍事务中心,曾主持和参与广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都市级和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广州市三规合一、广州市、成都市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生态修复规划、耕地保护规划、乡镇规划、村庄规划、城市更新和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广州市产业用地指南等项目或工作。

发言题目:生态修复的规划和实施探索——以成都市环城生态区为例

10、薛鹏

自然资源部第六地形测量队(四川省第三测绘工程院)地理国情监测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的测绘地理信息保障支撑工作。牵头完成国家级绵竹市多规合一试点,完成内江、乐山、富顺等10余项多规合一工作,组织参与了多项标准规范和专著编写,参与了绵竹市全域空间规划、芦山灾后恢复重建资源环境承载力等重点项目。

发言题目: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测绘地理信息应用与展望